查看原文
其他

八月诗赛一等奖:心若菩提《云》

2017-08-21 心若菩提 星期一诗社


心若菩提:本名陈玲,河北廊坊人,从事教育工作,本科学历。





八月诗赛一等奖获奖作品:

心若菩提《云》


拉下帘窗,云就进来了

它调戏我,但我懒得理它。我只是把它当作

一种生活的方式

偶尔我们一起飞,偶尔一起入睡

我念心经,就有更多的云进入我的体内

有的长成月光,有的长成菩提树

我像一粒尘埃,时刻准备诀别


有一天晚上,一朵云突然的消失了

它藏进了我的眼睛里

慢慢渗出鲜血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云是作为一种固定的象征符号而存在的。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再比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等诗句,都是用“云”来转喻出世、隐逸、超脱的人生境界以及潇洒、无羁、漂泊的个体主体性体验而成为一种公共的象征。久而久之,“云”这个意象已经成为一个陈陈相因的、俗套不堪的“陈旧意象”或者“原型意象”。这一古老的包袱,足以引起具有创造性冲动的现代诗人的警惕。而心若菩提的《云》一诗轻松地的摆脱了这个重负。在这首诗中,云去掉了古老公共象征,它可以成为一种无蔽的存在。云就是云,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诗人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的方式”,所以日常的经验就可以成为无理而妙的诗意。“拉下帘窗,云就进来了”,进来了云“调戏我,但我懒得理它”。这里,从语言表层上看诗人是以戏谑的口吻,故意用“调戏”这个不和谐词来铸造现代诗人常用的“话语立场”,其实在深层结构里,是把云作为和诗人一样平等的对话体。两个主体是不同而并立的,不存在谁奴役谁的问题。所以云就可以“和我们一起飞,偶尔一起入睡”。当然,云也可以成为经过诗人主体意识和想象加工后的个体私密象征。“我念心经,就有更多的云进入我的体内/有的长成月光,有的长成菩提树”。这些私密的日常生活经验由于云的介入而成为诗人独特的存在体验,从而引发出一种智性的叹喟:“我像一粒尘埃,时刻准备诀别”。(评论:文璘,本名李昌,永城诗歌学会秘书长,诗人,诗歌评论家。)





心若菩提其他诗歌作品



七夕小夜曲


这几页稿纸

被平铺在写字台上

不时地有些星星落下来

成为纸上游动的喜鹊

不眠的夜晚

相思从风中溜去

外面不安的灯火

仿佛一下子进入了寂静

街道上的月光

被情侣们分而食之

我怀念青春的往事,以为黑夜之上

有繁花怒放

可我闻到了白水里,那些摇曳的枯草

顿知秋天来临

落花围着我的身子漂浮


2017.08.21



秋夜来客


绿萝像一片鱼鳞

发出淡淡的白光

隔壁邻居家里不时地传来争吵的声音

突然阿水来了

窗子被风吹开

风打在我俩的鬓角上

当我们不谈婉约

易安居士成了镜子里的白露

我们谈孩子,谈四十多年的余波

仿佛一只受伤的鸟

飞入眸子里

秋夜雨寒,上苍之上酝酿着更深的惊雷

有一刻闪电回照

大雨淹没了窗外的世界

阿水不能走了

就像我俩回不到梦里

而书架上的一本宋词里

正飞出两只绝望的蝴蝶


2017.08.21




推荐阅读:

心若菩提《蓝雪花》

心若菩提:时光捆绑了我

周公度《女友通信录》

娜夜《起风了》

张执浩《高原上的野花》

刘郎《孤蝉记》

寄南《安的夜游园》

米绿意《行进中的埃米莉娅》

胡敬涛《绝句》

海媚《娶个叫羊的女人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